武汉工程科技学院“圆梦计划”社会实践林州站



此生无悔修红渠 求得实用笑开颜

国际上世界前十大奇迹中有这样一个地方:人换精神地换装,红旗渠,宽又长,弯弯曲曲绕太行。6月29日,武汉工程科技学院“圆梦计划”社会实践河南安阳队来到林州市桂林镇三井村,探访上一年代老人们与“红旗渠”的故事。

红旗渠是20世纪60年代,林州人民在生活条件低下,物质条件极其匮乏的条件下,从太行山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工程,历时近十年之久,被人们称之为“人工天河”,在国际上享称世界第八大奇迹。

dcccd216f7eb30353556d6f24be9576bbc8e4b2e.jpg

今日,圆梦·河南安阳团队有幸来到了参与修建红旗渠的老人张香林家里。张香林家中的客厅正中央放着一张毛笔字,上面正是他给自己写的人生信条:“天道酬勤,宁静致远,上善若水,厚德载物。”张香林毕业于郑州大学,毕业后经媒人介绍,与大他三岁的韩春英相识,之后两人在第二年结婚。1961年,正值红旗渠修建时期,张香林就是修建红旗渠众多中的一员。他尽力运用专业知识为红旗渠工程添砖加瓦,同时也担任着区域片段连长。邻居郭树祥也是修建红旗渠的一员,是实打实的修建工人,保证修建过程中一砖一瓦不参假不漏砌。确定一定区段的修建方案后张香林一定会亲力亲为地参与修建,还时常向郭树祥请教关于修建的技巧。1963年,红旗渠修建已完成过半,张香林毅然投身于文化建设,选择做一名人民教师。这一当,就是到退休的年纪才下岗。

张香林回忆,修建红旗渠时他才大学毕业不久,实战经验不足,投身其中才发现建造并不如书本中那般简单。无论是修建的材料还是丈量的工具都没有现在的坚固、精确,也没有机器加以帮助。全程都是一锤一砖,用眼睛和四肢去丈量判断是否在误差范围内。郭树祥笑到:“有一次为了能够更精准些,把砌好的一块砖敲掉一部分,那时候还没有切割机,全靠自己手的力量掌握分寸,一锤下去就把自己大拇指的指甲盖敲碎。”红旗渠属于国家工程,但当时经济实力有限,建造时期,每个人能分到的粮食很少,政府补贴也少,很多吃的都从自己家里带。但家里有一家老小,可能根本就没有粮食往工地带,经常就饿着肚子做工。张香林到现在都坚定不移:“我不后悔,一点也不后悔,即使当时再苦再累,但是想想这是我们大家一起为人民能做的事,就充满了干劲。再来一次,我也愿意修建红旗渠。”

现在,张香林的儿女都已成家立业,他就在家和妻子安享晚年。在张香林家里客厅的墙上,有很多张香林和韩春英的照片,两人去过多伦多、三亚、庐山、北京……能在年轻时做一些奉献社会的事情,献出自己的一分力,年老时和相亲相爱的人在一起生活,就是张香林最期待最满意的生活。




| 相关推荐

错误,图片无法显示

中国日报网|为农村老人补拍婚纱照 高校学子收获满满感动

错误,图片无法显示

楚天都市网|大学生帮轮椅上的七旬老人补拍婚纱照,老人感动落泪

错误,图片无法显示

澎湃新闻|学生暑期实践:见证“不老爱情”

错误,图片无法显示

长丰县共青团|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开展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“圆梦计划”